看起来,京城是必须要走上一遭了。
跟着小太监胡千返京之前,陈舟先把辽东的事情做了一番安排。
京城此刻已经乱作一团,皇帝突然病重,这可是一个大事,许多人都是各怀心腹事。
皇帝一旦死了,这是需要一个新皇帝的,谁来继承这个位置,各方的势力如何保持原来形成的平衡?
这都是很复杂的问题。
京城的一处密宅中。
魏忠贤靠着靠垫,许显纯和崔呈秀都坐在一旁,其他的几个,也都是心腹之人。
在场的都是魏忠贤最紧密的人,什么话都是可以说的。
“叔父,依孩儿之见,这正是一个好时机——”
说话的,是他的侄子魏良卿,子侄当中地位最高,封宁国公,加太师。
话虽然没有说完,众人心中却都是明白的,一个个面有喜色,从龙之功谁不想要?
现在虽然也是高官厚禄,却难保子孙千秋万代,从龙之功就不一样了。
许显纯和崔呈秀却没有说话,这话魏良卿能说,他们却是不好说的。
“是啊,我也这样觉得,义父贵为九千岁,就不能往前再进上一步吗?”
众人齐齐侧目,进上一步,这是直说要篡位啊!
魏忠贤欠身看了一眼说话的李鲁生,李鲁生是十孩儿之一,现任太仆寺少卿。
“这种话就不要说了!”
魏忠贤虽然说的很是轻描淡写,众人却是知道他本身并没有生气。
起码没有明确反对之意的,否则的话,就是斥责抓起来投入天牢了。
于是众人都纷纷鼓噪起来,劝魏忠贤。
魏忠贤看一眼半天没有说话的崔呈秀:“呈秀你的意思呢?”
崔呈秀急忙起身:“义父,孩子的想法,却与众人不同!”
众人就是一怔,这个时候这样说话,这崔呈秀打的什么算盘?
魏忠贤也是一脸的狐疑,这李鲁生的想法,他还真有过,可是有朱由校在,也差不许多。
最主要的,魏忠贤其实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。
崔呈秀一咬牙,噗通跪倒了:“义父,此时正是大难临头!”
陈舟乔装打扮,和胡千连夜赶路,终于来到了距离京城外十余里的地方。
胡千就此和他分手,先回京城复命。
陈舟却没有急着进城,而是在路边的一家茶铺坐了下来。
说是茶铺,在这个时候,其实就是供应些饮水罢了。
这一路上忙着赶路,陈舟也没有好好盘算一下。
之所以坐在茶铺小憩,就是为了整理一下烦乱的思绪。
老太监叫自己回京,固然有感恩的一面,可是这种事,陈舟绝不会相信,仅仅是人情。
让谁来继承这个位置?
恐怕这要天启说了算!
历史没有变动的情况下,朱由检变成崇祯,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!
天启没有儿子,当初张皇后怀孕,也让客氏和魏忠贤派人做了手脚,其他的嫔妃也无人有孕。
所以,这继位的是谁,就在天启一念之间。
综合考量,无论是年龄还是口碑,朱由校都是最合适的。
当初天启封王的几个弟弟中,要以信王的封号为尊。
当初留下遗诏,传位给朱由校——今生今世是否传给他,恐怕还不一定。
毕竟,这个世界多了一个他!
不过比较让陈舟安慰的是,就算多了一个自己,这历史强大的修正威力也依然显现。
天启还不是要死了?
天启死了,各方势力角力,才是最终决定谁能继承皇位的重要条件。
一个人要上位当皇帝,原因总是多个方面的。
这其中,前任皇帝的遗诏或者说子承父位,这是最正常的。
这种上位既合理又合法,当然也最容易获得支持。
而各方势力的支持,虽然不能说缺一不可,但是都是很重要的。
例如皇亲宗室,例如内阁大臣,例如厂卫——当然,最主要的还是军队!
枪杆子里面出政权,绝对是至理名言!
军队的力量或者说军权掌握在手中,才是最主要的力量。
而整个大明王朝,最主要的军事力量,都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。
天子亲军这几个字,可不是仅仅是说说而已的。
朱由校如果要上位的话。实际上相对容易。
因为他与东林党的关系是不错,他的老师文震孟、孙承宗都是东林党的要人。
当初左佥都御史左光斗,可是一起陪着朱由校在十里长亭送过陈舟的。
能一起拉拢陈舟,显然也说明东林党对他是非常支持的。
既然如此,这种道义上的合理性就更容易得到支撑了。
毕竟,魏忠贤如果要支持了朱由校,虽然是一方大势力,但是阉党的名称是不好听的。
哪怕说,厂卫也的的确确是非常重要的一方势力。
而且,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,换句话说,敌人的朋友那还是敌人,魏忠贤和东林党势不两立,东林党越是支持朱由校,魏忠贤反对的概率就越大。
在陈舟看来,其实魏忠贤是反对朱由校上位的,因为朱由校对他并不感冒。
在这种时候,魏忠贤的势力主管厂卫,掌握宫禁,正是对局势影响最大的势力。
东林党的势力,还延伸不到宫里。
无奈前一阶段出了一个西厂,现在估计连魏忠贤都不明白,这究竟是天启有意为之,还是就是老太监的一心巧合。
东林那边,也正是如此——陈舟有些拿不定主意,因为东林党的立场,其实是属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一种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