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人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。
这也都是演练过的,双手伏地,头也触地,屁股也不能撅得半天高。
最主要的,眼睛不能四处乱瞧。
都跪下了,陈舟却在悄悄地撩着眼皮往上看了一下,皇帝啊,活的——不看一眼,说不过去!
结果十分意外的,看到了一双看着他的眼睛。
长眉细目,鼻直口方,颇有些威严的模样。
要知道,这个时候的朱由校,也不过只有二十岁而已!
皇帝都早熟啊!
想想自己,十五岁入学,到现在十九岁中了进士,也算是年少成名。
可是人家已经是皇帝了。
怨不得有人说,你奋斗了一辈子的终点,不过是人家的起点!
陈舟急忙低头,大爷的,忘了自己这个会元的身份,天启必然会注意到自己啊,这事儿闹的。
陈舟腹诽着低头,全然没瞧见天启皇帝眼中闪过的一丝诧异。
朱由校这种场合自然是见得多了。几乎每次都有按捺不住好奇心的。
越是人多的时候,越是这样!
都想一睹天颜,所以朱由校也发现了一间很好玩的事情,就是和这偷窥他的人对视。
一般这人发现皇帝在看他,那都会体如筛糠一般。
结果陈舟就是低头,看不出一点异样。
有意思,天启的脸上闪过一丝笑意,看起来,今年的殿试,有意思了!
陈舟其实也在琢磨,不至于就此定自己个大不敬的罪名吧——照理说不至于,这样的话,皇帝的名声也不好听。
事实证明,他想多了,天启皇帝根本就没有理他,而是冲着前面的一个小太监微微点头。
这个小太监就宣布:“平身!”
够范,陈舟一边往起爬一边暗自叹息,这连“平身”都不自己说啊。
不过也是,这好几百号人呢,要是皇帝声音小了,那肯定有人听不见,可是扯着脖子喊,那不是皇帝的作风。
“入座!”
小太监言简意赅。
三百进士齐齐入座。
那书案上,东西都是现成的。
立刻就有十余个小太监上来,极为迅速地发下来殿试的卷子。
这卷子和乡试会试的又有所不同,上面一共三道题,全部是策问。
第一题,就让陈舟悚然一惊。
熊廷弼广宁大败,该论何罪?
卧槽,这种问题,居然会在殿试策问中出现,起码也说明朱由校对这件事的犹豫了。
说起来,这熊廷弼,还是陈舟的老乡了,他是湖广江夏人,万历进士,,由推官擢御史,巡按辽东。
他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,招集流亡,整肃军令,造战车,治火器,浚壕缮城,守备大固。
朱由校即位之后,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攻破辽阳,熊廷弼再任辽东经略。
与广宁巡抚王化贞不和,终致兵败溃退,广宁失守,沦为阶下囚。
因为他与东林党关系密切,且与东林六君子也关系匪浅,有传言杨涟弹劾阉党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。
后为阉党所害,天启五年被杀,并传首九边。
这么说,熊廷弼现在还没死?
广宁虽然大败,可是要不是阉党步步紧逼,又或者说是东林党推出来吸引火力,熊廷弼绝不致死。
一定要保下来!
陈舟暗自咬牙,这都是大明的擎天白玉柱,架海紫金梁啊!
崇祯也算是末代皇帝里有数的明君了,为什么最后缢死煤山,还不是因为无人可用?
朋党之争,实在是祸国殃民!
陈舟奋笔疾书:“朋党之为祸,盛唐为之大衰,廷弼之于国,后金为之始惧……”
朋党之害,天启自然是知道的。
结党营私,向来是皇家大忌。
可是,哪边算是党,就需要一双慧眼了。
陈舟不好明说,毕竟,天启还是偏向客氏和魏忠贤的,这从朝堂风向就可以看出来。
陈舟只是要朱由校明白,人不能都杀了,否则就会众叛亲离,无人可用,总不能留下一堆饭桶去抗击女真吧?
劣币驱逐良币,这是陈舟第一个传递给朱由校的信息!
第一题如此犀利,第二题就有些水了:如何看待今科的科场舞弊案?
“科场之弊,始于私心而终于严制,制严,则虽有私心而无所用……”
能不能理解,就看朱由校的大脑是几核的了,这种制度先行而不是人治先行的理念,如果能接受,实在是大明之福!
而且,这里面还有许多漏洞,例如监生贡生的制度,随着时间的推进,已经有些腐朽了!
不过这种场合,没必要说这些细枝末节,一个关注细枝末节的皇帝,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皇帝!
就像今年的科场舞弊案,天启皇帝冲冲大怒。
查实后,灭族的灭族,腰斩地腰斩,别的不论,因为就是这前两个替考已经查实了。
可是,如果说只有查实这两个,竟然没有其他的,那陈舟绝对是不相信的,否则,那个掮客商人,不会稀里糊涂地死在天牢里了。
这些如果想要调查清楚的话,那么还是比较好办的。
但是朱由校让陈舟刮目相看的地方就在这里,他没有进一步追究。
因为只要大部分人都是正常的,这个问题就不大。
首恶必办,就只惩罚那些个替考的人就是——真要全部揪出来,那恐怕就麻烦了。
而且,安侍郎和李侍郎最终也还是受到牵连了。
两个侍郎皆被罢官免职,永不叙用!
一场科举考试,倒下了两个侍郎,这件事儿对朝堂震动极大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