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在华的演技可谓精湛无比。
为了做的逼真,他确实故意在下午召开了一场全体会议讨论有关高金基的问题。
看着面前仿佛什么都不知道的年轻部长。
记者们摆明不信,不由睁大眼睛,全神贯注的直视李在华,好似要从他的脸上找出破绽。
可惜年轻部长拥有超越影帝级演技,茫然无措的表情无懈可击。
察觉不到破绽。
记者们开始有点相信面前年轻到极点的男人,或许真的在开会,暂时没收到外面的风声。
此时。
半岛青年报记者十分配合的道:“李部长,看来您是真的不知道......”
“今天下午四点左右,青佤台监察部前往半岛体育协会总部,突击抓捕了郑锡庆议员.......”
“直到目前为止,青佤台监察部没有任何消息传出,郑议员依旧在羁押当中.......”
噼里啪啦,这位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。
听完后。
李在华面色通红,呼吸不由变得急促起来,整个人犹如快要爆发的火山。
见到这种情况。
记者们顿时兴奋不已,举起手中相机疯狂按动快门。
咔嚓·咔嚓·咔嚓.......
闪光灯宛如催化的药剂。
李在华似乎终于忍不住,猛地把公文包摔在地上,嘴里念念自语。
“岂有此理!”
摔完后。
李在华立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,急忙弯腰捡起地上的公文包。
只不过已经晚了。
记者们早就将这一幕忠实的记录下来,同时他们的心中已然想到明早头版头条的标题。
《半岛有史以来,最年轻检察部长当众失态,年轻人意气又或者恼羞成怒?》
望着激动和兴奋的记者们。
李在华嘴角微扬,转瞬即逝。
“谢谢这位记者朋友!”
李在华敛声屏息,面无表情的道:“不用我说,很多人都清楚我的背景,孤儿出生.......”
“当年司法研修院毕业,我前往中央地检实习,郑议员了解到我的身世后,给了我很多帮助.......”
说着说着。
李在华眼眶泛红,动情的道:“有好多次,在我犯了错误之后,正是郑议员的鼓励,我才能艰难的撑下来....”
“郑议员在我的心目中不似亲人胜似亲人,没有郑议员就没有我李在华的今天.......”
“今天我当着所有记者媒体的面可以向半岛的法律起誓,永远相信郑议员是无辜的......”
“好了,多余的话我不想再说,请大家让一让,我要回家!”
只是记者们不想放过情绪激动的年轻部长。
然而一旁看热闹的检察官们好似受到了感染,主动上前帮忙阻拦记者。
李在华用感激的眼神看向自己的同事。
然后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,朝着停车场走去。
没一会功夫。
一辆黑色轿车驶离大检察厅。
记者们又怎么能放过这么好的题材,开着车紧随其后。
------------
晚19:25分。
钟路区。
付岩洞。
李在华把车停在家门口。
不等记者们有所反应,快速输入密码推门而入。
见到年轻部长进屋。
记者们一脸的可惜,但他们并没有放弃,而是安营扎寨。
一辆又一辆的写着新闻采访的轿车将附近的空地占满。
这一举动引来周围邻居的不满。
最后有邻居报警。
车是开走了,却赶不走想要得到第一手资料的记者们。
---------
此刻的家中仅有李在华一人。
他一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状况,特意让李尚熙留在李家。
二楼。
黑漆漆的书房内。
李在华靠在窗边,通过窗帘细缝注视着外面的世界。
偷看片刻。
李在华失去兴趣,一屁股坐在椅子上。
记者们的反应证明,他的目的已然达到。
至于为何这么做。
原因很简单。
李在华代表了许多人的利益,自身出事的话,背后的既得利益者肯定要出手相助一番。
同时有句话说的好,今时不同往日。
换做以前,郑锡庆遇到麻烦或许有人站出来。
只可惜,郑锡庆遇到了李在华。
检察官在半岛的权力有多么庞大,妇孺皆知。
以前的郑锡庆的门生故吏遍布整个检察系统。
一旦出事,甚至无需郑锡庆开口,他的学生就会主动发声。
不过正因如此。
郑锡庆自身巨大影响力和代表的利益团体,威胁到了李在华根基。
如果不加以控制,日后【TOP国民基金会】到底由谁说了算,还真不好说。
所以在郑锡庆卸任理事长竞选议员那段时间。
李在华趁其不备,在新任理事长洪敏贞的帮助下,威逼利诱不断分化郑锡庆所代表的团队。
直至今日,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蚕食,这位前中央地检检察长,只剩下一个空有的名头。
即便还有忠心之人,也无法左右大局。
这同样是为什么,郑锡庆无奈憋屈成为挡箭牌的原因之一。
有道是独木难撑。
没了小弟们的支持,郑锡庆怎么可能斗得过李在华。
更何况,李在华前途无量。
郑锡庆终究老了,要为后代子孙着想,结个善缘。
持此之外,选择郑锡庆有着更重要的因素。
那就是师出有名。
高金基的事令李在华非常的被动。
因而赵淑兰的报复绝对是名正言顺。
反之,李在华却留下来不顾大局的印象。
因而李在华必须要有充分理由,才能重新占据主动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