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吴三桂转向南面,贵州的军事压力便小了很多。
清军只占据了贵阳等大城,原先的土司还是土司,此前因为和明军、平南军一直作战的缘故,并未多加清理,只是要钱要粮要人罢了。
还是和前明一样的管理。
原本这样也是相安无事,可是自从李定国一转身投了大周,成了名将之后,贵州的小道消息便多了起来。
几年来的渗透,使得贵州和川北、湖南、广西交界的地方,成了各种消息的大杂烩。
周军的谍子在放消息,吴军也在放各种假消息,一时间真假难辨。
李定国还在四川的时候,就曾想过派遣专门的使节前去贵州各处联络,只是,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。
紧接着,李柘与吴三桂约定了暂时和平相处,这官方明目张胆的挑拨,便不那么合适了。
别说事官方派使节,就算是进入云贵的谍子,也只是联络,搜集情报备用,也没有明显的拉拢之举。
毕竟,大周在北方战事艰难,云贵的和平,能撑多久,就是多久。
吴三桂有两年没回昆明了,也有三四年没到贵阳看看了。
昔日军中猛虎、满清平西王爷的威名,在贵州的大山里,愈发不响亮。
暗流涌动。
等到李定国平定陕甘的消息,经过四川、播州宣慰司传到水西的时候,水西宣慰司安坤、前明匡国公皮熊越发躁动。
眼看着大周即将占据天下,咱贵州要与时俱进,不能再在吴三桂麾下水深火热了。
承明三年三月,安坤聚众数万,以其叔安如鼎为总统,常金印自称平虏大将军湘平伯,制造印敕旗纛、给散纛付,勾聚陈凤麟、高岑、吉士英、米应贵、熊国贤、戴胜、李万紫、陈国才等连结诸土府潜谋分路起兵。
声势浩大,安坤没有向东向南进军,攻击贵阳,却是首先向北攻击了毕节卫、七星关和赤水卫,企图与四川周军取得联系,争取军械、前粮和后援支持。
事先不是没有联系过,可是有殿下和吴三桂的和平约定在,主持第五军的白文选,也不能公开表示支持,最多只是调动第十八镇、第二十二镇,加强了和贵州边界昭通、播州宣慰司的防卫,同时上表南京,请示下一步行动。
对王三国的任命,就是李柘的第一个反应,只是,依旧不方便两面作战。
若是水西大军占了毕节、七星关、赤水卫,私下里倒是可以来往一下,军械不能公开贩卖,粮草什么的,倒是无妨。
李柘得知消息,有些头疼,北方战事刚刚结束,实在是不宜大规模开展,尤其是和吴三桂这样年富力强的老将。
吴三桂虽然在缅甸称王作祖,却也不是善茬子,云贵依旧在手,光看他对贵州提督李本深的任命,就可见一斑。
贵州的清军不算多,李本深、赵布泰、线国安三部加起来,也就四万余人,但是政治意义,不容小觑。
一旦大周打破了这样的默契,难免麻烦。
在没有彻底将满清赶出关外,消灭殆尽之前,李柘只是希望西南尽可能保持和平。
事实上也是如此,李柘没有动,吴三桂没有动,却出来个第三方,贵州的大土司。
打的旗号还挺正规,什么总统、平虏大将军,一听就是从不知道哪一本书里抄来的古称,看上去和大周一点关系都没有,只是想和大周有关系。
李柘已经命令王三国、白文选、高青林、戚永镇戒备,由内阁派出使节,前往昆明联络,解决此次突发事件。
四月十七,安坤等人刚打下毕节、七星关,吴三桂就已经传令李本深,尽起大军从贵阳向水西挺进,平灭水西安坤所部“叛军”。
尽管吴军无论在兵力上,还是指挥能力上,都占据很大的优势,但是山高水远,山林弥漫,又是两个月过去了,李本深还在水西宣慰司里打转。
有数的大城已经被攻陷,只是山寨层出不穷,利用熟悉地理的优势,打起了你追我逃的烂仗。
第九军在辰常地域进行了校阅演习,李本深为防不测,只好调动了半数兵力,回援贵东重镇思州府,甚至放弃思南等府,集中兵力,守护要道重镇。
李本深不知道李柘怎么想,但是平西王爷告诉他,已经派人前往南京协商,周军不会主动进攻,最多只是做做样子。
只是,世事无常,李本深也明白吴三桂潜在的意思,坚决不开第一枪,但是周军若是打进来,不能望风而逃,让他们所向披靡,如入无人之境。
来南京的,依旧是夏国相。
夏国相现在已经不只是吴三桂的女婿,和周军的专属外交官了。
承明三年二月初一,吴三桂在昆明五华山设坛,举行郊天登极之礼,建国号为大吴,年号昭武,册其妻张氏为皇后,其孙吴世璠为皇太孙,拜女婿郭壮图、夏国相、方光琛为大学士。
设云南五军府兵马司。改留守六曹为六部,晋胡国柱、吴应麒、吴国贵、吴世琮为大将军,王公良、巴养元、陈君极、王绪、李继业等为将军,诸将各有国公、郡公、侯、伯等封爵。
改缅甸阿瓦城为龙兴府,作为南都。
大周虽未公开承认,但北方正在鏖战,就此也保持了沉默。
夏国相作为新鲜出炉的大吴三大学士之一,志得意满,偏偏到了南京,成了青蛙一般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